介休侯氏是在介休仅次于亢氏的大户,徐珂《清稗类钞》称,山西侯氏有资产七八百万两。侯氏住介休县北贾村,原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由陕西迁入。至康熙时,家境尚一般。
一、侯氏家族的几个关键人物
(一)侯兴域
十七世侯万瞻外出苏杭一带经商,专贩绸缎。万瞻生二子,长生祥,次生瑞。二子长大后,与父一起贩运绸缎。他们南贩北运,经过几十年的辛苦,获利颇丰,家业渐兴。到万瞻之孙侯兴域时,侯家已是外有商号数十处、内有大量房产土地的赫赫有名的财主了,介休人称“侯百万”。
侯兴域,字蔚观,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嘉庆年间。他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又苦心经营,使侯氏财产达数百万两以上。侯兴域发展起来的商号,著名的有在平遥设的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蔚盛长;在介休张兰镇设的义顺恒、中义永;在晋南运城设的六来信等。这些商号大多是杂货店、绸布庄、茶庄和钱铺。兴域有六子,即泰来、恩来、庆来、迪来、章来、荣来。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侯兴域已年过花甲,便将其家产,除留一部分自己养老外,分作六股,分给了六个儿子。不久,兴域故去。之后长子泰来、次子恩来相继去世,三子庆来成了家长,侯氏六门的生意皆委庆来掌管。
(二)侯庆来
侯庆来,又名培余,字笃斋,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考中副榜,为人精明练达,颇有才干。他主持家政后,首先把在平遥开设的蔚盛长、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水商号都改为带有“蔚”字的蔚泰厚、蔚丰厚、蔚盛长商号。据说所以如此改名称,是因其父字蔚观,改为蔚字号是永志其父创业维艰、教育后辈永世不忘之意。道光初年,侯培余又适应市场变化,把蔚字号均改为票号,又经过其子侯荫昌的大力经营,业务飞速发展,使蔚字号成为国内著名的票号。
侯培余在北贾村大兴土木,建筑宅院,新建房屋、过厅、书房,极尽富丽堂皇。在侯氏新建大厅上有著名书法家徐润写的一副对联:读书好经商亦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亦难知难不难。
侯培余只活了三十六岁,死后由其子侯荫昌总管侯家生意。因为侯培余是三门中人,人们习惯上称侯家宅院为“三宅”,堂名是“九如堂”。
二、侯氏家族前期的绸布杂货与盐业交替经营
侯氏的兴盛源于侯兴域从绸缎业转至盐业。初河东盐池,实行“畦归商种”,商人自备资本,自雇夫役捞采,食盐由商人作为商品发卖,政府征收盐课,实现了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促进了池盐的发展,也使商人获利。兴域及儿子们看到经营池盐比绸布杂货利大,于是收缩绸布杂货生意,转向经营河东池盐。盐业由泰来兄弟6人分别经营,故有“六来号”之称。
河东池盐“畦归商种”之初,商人既管生产又负责运销,一身二任,总是难以顾及,于是康熙中期,在潞盐行销区,陆续招商包运,从而盐商分离。从事生产的叫坐商,从事运销的叫行商。坐商以领用畦地多寡,按畦纳银,作为使用盐池的费用。行商按引纳课销盐。泰来兄弟们就是从事销盐的行商。
如果说在乾隆末年以前,盐课税负公允盐商获利的话,由于清王朝的苛征,盐课及杂费一加再加,商人就逐渐无利可图了。比如每引盐课,顺治时为银3钱2分,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额加公费每引为1两3钱4分多,比顺治时增加3倍多。盐课之外,陋规浮费,名目繁多,如“长宫之节寿”“人情杂费银”“书役借端指勤高下其手”等,运商屡形疲乏,连乾隆帝也感到商人不堪重负,“佥商承办,徒滋地方官勒索之弊,商力屡形疲乏”。
也就在这个时候,聪明的侯氏感到盐业拖累甚巨,当机立断,开始退出盐业,一方面积极退让盐业,一方面又向绸布杂货业转变,除在平遥城新开设协泰蔚、厚长来、新泰永、新泰义绸缎布庄以及茶庄、钱铺外,又在介休张兰镇开设义顺恒、中义永等字号。进而通过收回和加入股份的办法,把介休张兰镇马家在平遥的天成亨布庄和平遥米家的蔚盛长布庄攫为己有,重新成为以经营绸布业为主的家族。
三、侯氏家族的票号经营
在平遥西街,和著名的日昇昌票号邻近。侯氏见日昇昌由颜料行改票号后生意兴隆,十分眼红,但经营票号苦于无熟练人手。恰巧日昇昌票号副经理毛鸿翙与经理雷履泰不和,毛受排挤,侯氏便趁机把毛氏拉了过来,于道光十四年(1834年)将蔚泰厚绸布庄改组为票号,聘毛氏出任总经理。毛氏感激侯财东知遇之恩,誓与日昇昌票号决一雌雄,锐意经营,使蔚泰厚票号业务蒸蒸日上。是年,侯财东便将蔚字号的蔚丰厚、新泰厚、蔚盛长均改为票号,并委毛氏统为指导,除在蔚泰厚给毛氏顶人力股一俸外,又在新泰厚给毛氏顶人力股一俸。毛氏对此感激零涕,大有“鞠躬尽瘁”之意。毛氏又以“加官晋爵”之法从日昇昌拉出两个熟悉业务的伙友,委以重任。后来侯氏又将天成亨布店改组为票号,形成侯氏的蔚字票号“五联号”。在毛氏的主持下,五联号业务突飞猛进,获利颇丰。据冀孔瑞《介休侯百万和蔚字号》一文统计,在侯荫昌掌握蔚字号时期,各号资本如下。
蔚泰厚:24万两
蔚丰厚:10万两
蔚盛长:12万两(后增至16万两,内含平遥王培兰资金)
天成亨:16万两(后增至20万两)
新泰厚:16万两
蔚长厚:15万两
“蔚”字号在毛氏的大力经营下,六号拧成一股绳,到处揽生意,设置分庄,与日升昌相对抗。经过道光、咸丰、同治30多年的发展,声势日增,大有后来者居上之势。当时蔚字号在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厦门、福州、南昌、长沙、常德、汉口、沙市、济南、北京、天津、沈阳、哈尔滨、成都、重庆、兰州、肃州、西安、三原、迪化、广州、桂林、梧州、凉州、开封、周家口、道口、昆明、太原、运城、曲沃等地均设有分号。
四、侯氏家族商业经营特点
侯氏自兴域后,泰来六兄弟虽是分立门户,但商业经营仍在一起。具体办法是各门在各号均有股份。如蔚泰厚光绪五年(1879年)重立的合约中,共有股份14.2股,除外姓六家的8.1股外,侯氏共有16.1股份,其中合有的9.1股,长门0.7股,二门1股,三门1.5股,四门0.6股,五门2股,六门1.2股。这样,各商号须有一人主持管理。侯氏各门的主持又向来由三门主持,即先后由培余、荫昌、从杰掌管。侯氏众兄弟因三门给各门管理商号,特别在各商号给三门另立空股,后来这份空股作为“侯氏宗词”开支,并拿出过一些收入作为地方公益开支。
侯氏蔚字号的发展,除其经营有方外,另有一种“满天过海”的手段。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蔚字号在东南各省的分庄因战争影响损失严重,致使平遥的票号发生挤兑现象,票号信用摇摇欲坠。在这关键时刻,侯氏用骡马车成群结队,从介休北贾村向平遥的票号运送银两,应付挤兑局面。谁知浩浩荡荡的运银车辆中,有一部分银箱内装的不是银两,而是石头。侯氏用“瞒天过海”手段,渡过了挤兑风潮。
五、侯氏家族的衰落
侯氏二十二世侯从杰去世后,由其妻王氏代管蔚字号商事,人称“侯四太太”。这时蔚字号已呈现江河日下之势。但侯家豪华奢侈之风仍旧。侯从杰的葬期用了6个月,开吊3 天,统共花费银一万余两。侯荫昌的侄孙侯奎,是介休县赫赫有名的挥金如土的阔少爷。辛亥革命以后,实际家族财力空虚了,在票号遇到全国各地挤兑时,无力拿出现银应付挤兑,票号一个接一个倒闭。按说,1913年6个票号的存款比放款少290余万两,收回放款兑付存款有余,但因放款难收票号被迫关闭。这就是经营银行业的最大风险,尤其是票号实行无限责任制,票号倒闭,资本家也随之破产。侯氏各地商号也接连被抢、被烧,纷纷倒闭。但侯家的太太少爷仍然过着养尊处优、腐化奢侈的生活。他们吸食鸦片,每餐必酒肉海味。经济来源断绝了,就坐吃山空,靠出卖财产过活。到抗战前夕,显赫一时的介休侯家末代子孙侯崇基已食不果腹。不久日军侵入山西,侯崇基终因烟瘾发作和冻饿而死。